固定窗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固定窗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张人为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发展信心开创行业未来-【新闻】

发布时间:2021-05-24 06:42:44 阅读: 来源:固定窗厂家

张人为:肩负历史使命 坚定发展信心 开创行业未来

●当前很重要的就是要树立信心、坚定信心。信心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来自于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及采取的方针和措施,这是十分重要的。

●今年上半年特别是第一季度,无疑是建材行业比较困难的时间段。就全年而论,前低后高的增速也许是个定势。所以,中央确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这个方针,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方案,这都将有力地推动经济较快发展。

●我们面临经济困难能够挺过去,相对运行状况比较好,得益于什么?得益于这些年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再困难,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动摇。

●建材产业一定不能安于传统原材料工业的属性定位。要加快发展节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和各类深度加工和配套,延伸产业链并较多地占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使建材工业成为原材料和制品工业。同时应该加快涉足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使建材工业的发展从长远看更有生命力。如果固守在传统建材产品领域,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高成本低利润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靠新出强战略应该始终引领行业发展。

“信心、鼓劲、提气”,尽管有诸多建材行业的远虑和近忧堆在张人为会长的心头,但说起当下,他谈的最多的就是“信心”。

记者:张会长您好!您认为我国建材行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冲击的信心依据是什么?

张人为:3月7日,在与建材行业“两会代表”聚会座谈会上,我就说过,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告示于世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信心,有能力打胜“保8”这场硬仗。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振奋,也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当前很重要的就是要树立信心、坚定信心。信心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来自于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及采取的方针和措施,这是十分重要的。当前虽然有困难,但中国经济长期看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在今年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我们看到建材行业在30年改革开放中所形成的雄厚技术、物质基础和生机活力。所有这些,都是形成我们信心的根据。

建材行业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中,虽然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其中,同出口、房地产业关联度较高的玻璃纤维、平板玻璃和加工玻璃以及建筑卫生陶瓷等行业的负面影响更加明显。但是放在全国范围,相对其他不少工业部门,我们所受影响程度要小一些。

国家出台的4万亿刺激经济方案为建材行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预计逐渐“回暖”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对水泥等建材产品的需求趋旺是最基本的外部利好。进入新世纪以来,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巨大成绩所形成的硬实力,大企业崛起对行业改革发展的“脊梁”作用,市场竞争下企业练就的内功和优胜劣汰加快了行业的并购重组进程等,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基本内在条件。

我们有足够的信心,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保增长。

记者手记:去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的领导同志,西进川渝,到地震重灾区了解灾情和灾后重建中对建筑材料需求的情况。那时的张人为会长,怀着沉重的心情,思考着重大灾害对建筑材料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新课题。

他把在灾难面前鼓起的巨大信心带给了全行业。2008年第四季度,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并很快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中国的实体经济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树立并坚定信心,就显得格外重要。

业界人士看到,无论在纪念我国建材工业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会上,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四届四次会长全体会议上,在首届中国中小水泥企业论坛上,还是在今年“两会”期间建材行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四届六次理事会上,在2009年中国国际水泥峰会上,张人为会长谈得最多的就是坚定信心,就是建材行业如何为今年中国经济“保8”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记者:眼下,建材行业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判断今年建材行业的发展走势?

张人为:2009年,建材行业前低后高的增速也许是个定势。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前,经济下行的风险比预想的要严重得多,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已经成为今年经济运行当中的主要矛盾。我们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是一种粗放的方式,国际上增长3%~5%已经是很高的速度了。但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是两位数增长的话,就解决不了诸如就业等涉及民生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我们的经济增长如何能制止下滑,保证今年达到8%,是现在的主要矛盾,形势非常严峻。今年上半年特别是第一季度,无疑是建材行业比较困难的时间段。就全年而论,前低后高的增速也许是个定势。所以,中央确定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这个方针,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方案,这都将有力地推动经济较快发展。

金融危机带来那么多的困难,也带给我们对经济的深层次思考。过去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体量规模很大,掩盖了很多矛盾。本来从2003年开始新的经济周期,到2007年的时候已经显现下行,到2008年更是矛盾再叠加,所以表现出特别困难。这次的金融风暴,对各产业影响不同。凡是重视技术进步的,重视管理的,能够很好协调运用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的,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发展都不错,都能顶住困难。一味追求速度,只是在速度规模上下功夫的,没有治本准备的,应对上就很被动很困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从去年11月份发布的经济指标看,在全国20个大行业当中,建材行业的经济效益仅次于石油和煤炭而排在第3位,说明对我们的冲击相对来讲要小一些。虽然总体上冲击较小,但对自身来讲也是不平衡的。有的产业影响大一点,有的小一点。建材总体来讲,外向程度不高,出口产品总额不到全行业销售总量的10%,基本上是石材、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这几个产业,它们受到的影响比水泥等要大得多。房地产业对玻璃影响较大,玻璃市场已经作出了反应。全国现有186条生产线,已经停产了近50条。在这种情况下,要坚定信心,要看到不管是国家、行业还是各地区行业的层面,企业的层面,都有很多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困难人人都有,只不过有大小轻重之差。如果我们有信心,就能顶住大困难。否则,就连小困难也会把我们压倒。在这个时候,坚定信心、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方针措施上来,是首要的大事。

记者:您在说到如何更加有效地应对当前困难和长远发展时,认定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调整优化结构。请您以水泥产业为例,谈谈坚持调整结构给产业带来了什么样的收获?

张人长: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水泥工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突出表现在大型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干法水泥迅猛发展。仅2004年至2007年的4年间,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总产能就净增4.5亿吨,年均增幅达1亿吨以上。可喜的是,单线规模多为日产4000吨以上。到2008年未,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所占比重达到60%以上,这是水泥乃至建材全行业翘首以待了几十年而终于梦想成真的大喜事。

而始于上世纪未淘汰1亿吨落后小水泥产能后,此项工作的后续力度更为强劲,仅2007年至2008年8月就关停淘汰了立窑等落后水泥熟料产能1亿吨。新型干法水泥大幅增长和落后水泥产能的消减,带动了中国水泥工业的结构优化、技术设备提升、节能减排进步、大集团成长和生产集中度提高,从而使中国水泥工业的形象大为改观。所有这一切,得益于我国国民经济和城乡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拉动,得益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引导和各级政府支持帮助,同时也是水泥行业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丰硕成果。进步来之不易,全行业都应加倍珍惜。

我国水泥工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其中之一是生产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能源消耗高、质量不稳定、环境污染较大的中小企业,至今还是我国水泥企业的数量主体,产量仍占将近40%,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远未实现。在能源、环境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今天,水泥工业要成为资源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任重而道远。

2008年中国水泥工业在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下,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去年全国水泥产量达到了14亿吨,新型干法水泥占到了62%。水泥行业整体运行质量提高,实现利润280亿元,创历史新高。2009年是既有机遇又极具挑战的一年。作为建材行业最重要的水泥工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保8”的艰巨任务面前,虽有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所带来的需求“回暖”、“趋旺”等市场利好,有多年来产业技术、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而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底气和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水泥工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如何依靠有形无形的“两只手”调控好总量,包括个别区域投资过度、市场失衡;在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中完善政策支持,取得社会、环境、企业效益“三统一”;解决产能过剩首先要淘汰落后产能,如何建立完善退出机制;进一步加大支持大集团并购重组等问题。当前,我们要突出“保增长”;从长远看,首要关注和实践的应该是水泥工业实现“两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记者:有人认为当前建材产业主要矛盾和问题是“产能过剩”,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张人为: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当前建材市场需求下滑的情况下,如果说出现了产能过剩,应该说首先是落后产能的过剩。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淘汰小水泥、小玻璃、小玻纤等落后的生产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和防止在一些区域市场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等先进生产力项目投资过于集中,造成产需失衡、过度竞争,还是老话,一定要依据市场需求理性发展,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从总体产品而论,95%以上的建材产品都是供大于求。且不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把握“过剩”问题尚有分歧,而笼统地给建材戴上过剩的帽子很不利。对于产能过剩的产业,应该加上一个前置,就是“落后产能造成的建材产能过剩”。不这样讲产能过剩,会殃及先进产能的发展,影响产业优化升级的总体推进。

记者:张会长请您谈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材产业的必经之路是什么?

张人为:从原材料工业的重工业属性向“轻型”化转变应是建材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及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记者:除“产能过剩”外,我们建材行业还戴着一顶“两高一资”的帽子,即“高能耗、高排放”和“资源消耗”,我们应如何重塑建材行业形象?

张人为:建材头上戴着的几顶帽子都很沉重,一个是“两高一资”,一个是“产能过剩”。玻璃、水泥、陶瓷、玻纤,各个门类究竟有多少落后产能?是否过剩?我们要在这个问题上明确,对于水泥结构调整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新型干法水泥。

我们面临经济困难能够挺过去,相对运行状况比较好,得益于什么?得益于这些年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再困难,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动摇。把继续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建材行业发展的主线,在加快完成产品和技术结构调整任务的同时,积极推动以大企业集团作为核心的联合重组,以利于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今后要把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把联合重组提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位置。同时,希望大企业大集团在联合重组中既有适度竞争,又有合作。

无论从当前治标的角度要保持平稳增长,还是从中长期治本的角度要提高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取得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实施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不动摇。这些年来,建材行业通过积极推进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结构调整,以发展低耗能、非耗能产品产业和延伸产业链,发展深加工制品为内容的产品结构调整,发挥大企业核心作用的并购重组加快了行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所有这一切都正在逐步改变建材行业“两高一资”的社会形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最终将会表征未来的中国建材工业。

记者:请问张会长,建材产业“轻型化”的含义是什么?

张人为:我们建材工业历来归属于原材料类的重工业范畴。如何把重工业的属性通过结构调整逐步轻型化,即从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人力,到少用资源、能源和人力,实现单位产品的耗能源、耗资源量降低,提升新增价值量。

为此,建材产业一定不能安于传统原材料工业的属性定位。要加快发展节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和各类深度加工和配套,延伸产业链并较多地占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使建材工业成为原材料和制品工业。同时应该加快涉足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使建材工业的发展从长远看更有生命力。如果固守在传统建材产品领域,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高成本低利润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靠新出强战略应该始终引领行业发展。

记者:您最近提出了“环境经济政策新体系”的概念,中国建材工业如何适应“环境经济政策新体系”?

张人为:中国建材工业属于国民经济中资源、能源依赖型原材料工业。其产业基本特征是原料离不开矿物,生产离不开热工窑炉。建材工业的总能耗仅次于冶金和化工,居工业部门第3位。节能减排,把建材工业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始终是建材发展的中心课题。30年中国改革开放促进了建材工业的大发展,先进生产力极大提升、循环经济模式得以推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产品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城乡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的需要。2007年建材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4.88吨标煤,比2000年下降48%,二氧化硫、粉尘排放也大幅度降低。但是建材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节能减排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近年来,我们极大地关注着诸如绿色信贷、绿色财税等环境经济新政策的酝酿、形成和施行的实践。把适应环境经济政策新体系与促进建材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密切结合起来。进入新世纪以来,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我国水泥工业中的新型干法水泥以年均约1亿吨的速度增长,但落后的立窑水泥还占近40%,墙体材料中仍有一半是秦砖汉瓦。由此造成我国建材工业的能耗量长期居高不下,环境负荷沉重。因此,用先进工艺取代落后工艺,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等先进生产力,加快墙体材料革新步伐,仍是我国建材工业未来节能减排、走低碳产业发展之路的战略选择。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我们不但强调优化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还强调要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从长远考虑,结构调整的目标还将进一步延伸。比如,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资源可再生的绿色长寿命新材料;培育和恢复发展可再生木质建材和石材等传统材料,以及开发低碳、高技术含量、绿色的新型建筑材料等。我们应该把贯彻执行好环境经济政策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契机。

把适应环境经济政策新体系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建材可持续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建材工业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建筑垃圾、矿山尾矿以及电力、冶金、煤炭、化工、钢铁等其他行业的固体废弃物生产绿色建材,利用生活垃圾作为替代燃料与原料,处理有毒有害的危险废弃物等,为全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打造一条绿色通道的产业。2007年建材工业利用固体废弃物的数量已达5.6亿吨,是2000年的2倍多,2008年达到6亿吨。今后建材工业在利废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建材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大力支持与鼓励。绿色税收和绿色信贷等环境经济激励政策,将有助于推进建材工业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我们将深入研究发展循环经济如何使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更好地统一兼顾以及在建材行业具体实施的建议,使这些新政策成为推动建材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社会的有力武器。

记者:过去、现在和将来,建材产业都在为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承担重大责任和使命,建材产业应当赢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请问张会长,我们应如何看待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建材行业不断产生的新需求,如何进一步认识建材行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张人为:建材行业的重要作用勿庸置疑。我们在好几个方面担负着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作用。其一是对民生的重要贡献。在“吃、穿、住、行”中,建材行业对满足大众居住和提升居住品质及交通建设,满足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公共建设提供所有的构建材料和功能材料。其二,在节能减排中,建材企业不仅承担着自身“节能减排”的重任,还要为全社会提供门类齐全的节能建筑材料。同时,在环境保护和利废方面,建材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消纳废弃尾矿、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的功能,建材行业是中国最大的利废产业之一。2008年,我国建材产业消纳和利用废渣达6亿吨。其三,建材产业作为一门传统产业,至今仍然是许多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纳税大户。门类众多且分布广泛的建材企业尤其是民营建材企业,如水泥、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玻璃及玻璃加工、墙体材料、水泥制品、石材及加工、建材产品营销等都是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产业。其四,建材工业不仅承担着我国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产业所需精密材料的制造加工,而在新能源兴起的今天,建材产业亦是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转换及应用中多项重要材料的生产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取得历史性的进步,中国建材工业也迅猛发展。多年来,建材工业的发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已任。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国家建材部、局党组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建材行业干部职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建材先进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体制不断创新,活力不断增强,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诚然,我国建材行业的发展还是不平衡的,在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行业纵横》专版很快入要同广大读者见面了,请张会长对这个专版提出希望和要求。

张人为:《行业纵横》要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专栏,就必须先做到读者爱看、愿意看。如何做到这一点?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建材行业的实际出发,努力反映建材行业在实现发展战略、发展目标过程中的深层次规律性问题。我们相信,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热点、焦点和难点,希望能积极反映。我们需要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建材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用前瞻的眼光来看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我们需要用未来的眼光来看待我们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也需要梳理和整合我们建材产业的思想资源和信息资源。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来交流和共享彼此的思索、观点和判断,奉献自己的智慧,为建材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信息支持。提升建材行业的影响力和软实力,需要做积累性、开拓性、渐进性的工作,中国建材报社在这方面起了一个好头,这是行业报纸对行业负责任的表现。希望做好这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记者手记:4月的北京,翠柳吐枝,桃李争艳。在和煦的春风里,最令人联想起的就是复苏和新生。

中国建材报新设置的《行业纵横》专版就选在这样一个万物更新的季节里开栏。《行业纵横》是中国建材报社为业内外关注建材行业的进步,并从宏观视野、全球视野对我国建材行业的发展有着前瞻性思考的行业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们提供的一片园地。

开栏之前,报社领导把对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张人为的专访确定为《行业纵横》的开篇。于是,就有了2009年春天的这次造访。

从事建材行业已47年,既有长期基层企业工作经历,又有在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担任领导工作阅历的张人为会长,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在国务院领导同志指导下,领导行业制定了“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跨世纪发展战略。新世纪之初又组织行业开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因此,深受建材行业从业者的敬重。他以多年在业界的经验和智慧,从微观、中观、宏观多个层面对中国建材行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探索和见解。(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栏杆

上海大件物流公司

香港巨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